民航贫论:建备降机场?昆明不差钱老百姓知道吗
……二虽刚中,然居阴,故宜有戒。
(《孟子·尽心上》)此乐是尽心、尽性之后的知天之乐、圣人之乐。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荀子·劝学》以成人为君子之全和粹的境界,略相当于圣人,其云: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显然,能否将仁义之德推之于天下,是得天下的前提。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谓天秩。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天赐的秩序成为生于人的秩序,又成为根于心的秩序。
但庶民一旦知觉到道的存在,知觉到心灵和道之间的关系,就迈向了士的阶梯。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名之曰‘自强,则其责在己而不在人……合并其心力,专求自强于一己。
《易》曰:君子自强不息。及至南宋,朱熹继承、赓续了这一思想,其《周易本义》曰:但言天行,则见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他还充分肯定大丈夫精神,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P419)。诚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程颐说: 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圣人莫能体,欲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以见天道也。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续深入探讨、认真研究自强不息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和特点,从而有助于深化和拓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以自强不息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使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如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宋金交战中南宋略占优势,宋高宗赵构却因犹豫而逡巡不前,侍御史张震进言:愿陛下体《乾》之健,自强不息。他在《中论·治学》中说: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56](第二集P97) 在这里,康有为明确指出了自强的重要性,认为上天不佑弱者,只有自强,才能改变中国的衰弱局面。《易》备三才,至诚无息,所以参天地与。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提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58](P224) 表达的意思也相同。李鸿章也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唯其如此,班固《汉书·艺文志》有言: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由其中遭乱际变,守节奉义一句,不难看出明显的时代痕迹和个人志向。
在此影响下,欧阳修指出,对于自强不息的解释,其传久矣,而世无疑焉,吾独疑之也。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主张:与时屈伸, 柔从若蒲苇, 非慑怯也; 刚强猛毅,靡所不信, 非骄暴也。
……若隐居求志,行义达道;穷达一辙,不以曲学阿世;遭乱际变,守节奉义;生死一致,不以患难易操。乾嘉之际,汉学名家辈出,硕果累累,而此时的宋学却由于空谈、空疏遭到汉学家的猛烈批判,一度有式微之势。
如潘岳在赴任长安令途中作赋明志,其中便以励疲钝以临朝,勖自强而不息[24](P458) 自励。孟子主张人无论在任何处境下都不应失去本心,并举舜、傅说、管仲、孙叔敖等人之例,称赞他们面对逆境能够动心忍性[8](P864)。如刘孝标撰《辩命论》,其中有言:且于公高门以待封,严母扫墓以望丧,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47](P260) 自疏云: 引《中庸》者,证自强之合于中和也。其中,洋务派较早提出自强的口号,主张积极进取,通过师夷之长技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力,不有止息。
本文拟依循易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围绕自强不息的历代诠释,揭示《周易》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以期有助于更好地深化和拓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唯其如此,班固《汉书·艺文志》有言: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无怪乎清代四库馆臣评价道:理者《易》之蕴,主理太过,使王宗传、杨简之说溢而旁出,而《易》入于释氏。在官方学术方面,孔颖达赓续王弼以来义理派的思路,将三国魏王弼注与晋韩康伯注合为完整的《周易注》,并详加疏解,撰成《周易正义》,其中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了系统解释: 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
如清凉澄观在《华严大疏钞》中以自强不息解释希有勇健:谓乾者刚健之象,君子当法天刚健,故自强进德不休息也。自强不息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教合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天道运行化生万物的过程,被《易传》概括为健。再如张衡撰《思玄赋》,提及自己在遭遇困境时曾犹豫不决,后来通过占卜得到了勔自强而不息兮,蹈玉阶之峣峥[20](P1918)的启示。[28](P342) 明显化用自强不息在天道层面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37](P4) 虽然程颐此处亦讲天道运行,但与汉唐以来偏向自然法则的天道大不相同。
如唐文治说:《中庸》其准《周易》而作乎熊十力认为:《中庸》本演《易》之书。程颐说: 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圣人莫能体,欲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以见天道也。
[46](P21)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船山之学经世致用的主旨。道咸以降,清朝统治开始出现内外交困的局面,于内民怨沸腾,于外列强环伺。
《易》备三才,至诚无息,所以参天地与。而此时的儒学在经历了董仲舒等人的改造之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阴阳、五行等思想进一步受到重视,天人感应学说亦大行其道。
迎春东郊,既不躬亲,先农之礼,所宜自勉,以逆和气,以致时风。这一方面是由于《周易》具有卜筮之书的性质,而不在所焚《诗》《书》、百家语[5](P322) 之列,但另一方面同样不可忽视,那就是《周易》的思想内涵不仅有助于秦始皇治国理政,同时也与其政治性格颇为契合,自强不息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的自强,与洋务派强调国家层面有所不同。故《大象传》言天道运行刚健有为之后紧随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语。
非天行之健在彼,而君子仿之于此也,天人未始不一也。法家强调事功进取,其中对君王治术也多有涉及: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
现存文献中最早的自强不息注解者是东汉末年的虞翻。处于朝廷中心的政治家在思想层面上亦多持注重人事的倾向。
当时的佛教经典中亦屡见以自强不息解经的例子。以健来描述天道,屡见《易传》之中。